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理论频道
搜 索
《编译原理》课程三维创新建构:破解教学痛点 培育新工科人才
2025-10-20 11:30:47 来源: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理解程序本质与计算机系统运行机理的关键学科纽带,2025年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作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系统能力培养的支柱性课程,其以“程序构造与优化”为核心,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领域的底层技术支撑。

  作为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课程,其综合性极强,课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紧密结合国产化需求,针对知识碎片化、实践脱节、学科壁垒等痛点,构建“知识自主建构-生态全链支撑-全局能力贯通”三维教学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改革成果。

  第一维建构:知识基础重构——从零散到系统?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重构编译原理课程的知识体系架构。通过建立前后贯通的课程知识网络,将原本分散的形式语言、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等核心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采用可视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化表达,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设计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路径,通过阶梯式难度递进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从词法分析到代码生成的完整编译流程。这种系统化的知识重构显著提升了学生对复杂理论的理解能力,使抽象概念变得具象可感。

  第二维建构:生态支撑融合——从课堂到产业?

  深度对接华为毕昇编译器、MindSpore等产业生态体系,将工业界最新技术标准引入教学过程。通过开发智能教学平台,实现编译过程的可视化呈现,使学生能够直观观察代码从源程序到目标代码的转化过程。采用企业级评价体系,从性能优化、能效控制、规范符合度等多个维度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入鲲鹏众智计划等真实工业项目,让学生在解决数据库PGO优化等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有效缩短了课堂学习与产业实践的距离。

  第三维建构:能力全局贯通——从学习到创新?

  以智能船舶实时编译器为贯穿性综合实践项目,完整覆盖从词法分析(船载传感器指令解析)到代码生成(RISC-V架构适配)的全流程技术链。融入自然语言处理等跨学科前沿技术,通过国产化案例实践,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知识边界,使学生能够将编译原理与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等领域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综合性的技术能力体系。

  课程改革成效显著,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自主研发的教学资源已在全国多所高校推广应用,获得广泛认可。学生实践成果被工业界采纳,就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为突破关键领域技术瓶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知识重构、产教融合和能力贯通的三维创新,成功破解了传统编译原理教学中的诸多难题,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探索出有效路径。(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刚)

责任编辑:王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