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理论频道
搜 索
《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5-10-20 11:34:46 来源: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摘要:《软件工程基础》课程以培养软件工程能力为核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中国船舶工业软件自主化案例,挖掘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使命感与家国情怀。教学实践表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软件工程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二本科生,以计算机科学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完整、严谨的软件工程知识架构、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应用能力为教学宗旨,更好地培养软件行业未来亟需人才。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在做好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如何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重要一环。下面,我就所从事的课程思政建设,从四个方面分享一些经验和思考。

  思政元素挖掘与思政素材选取

  以软件工程全流程涉及的软件需求、设计、测试、维护和敏捷开发等知识点为出发点,我们开展了深入的思政元素挖掘,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主创新意识。例如,在“协作收集需求”这一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结合我校牵头完成的“数值水池”创新专项,讲述了团队在实现虚拟试验系统软件的过程中,以“工匠精神”和“哈军工”精神为指引,组织13个课题的研发人员,异地协同开展线上线下需求调研工作的全过程,既让学生掌握了需求分析的方法,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同学们为中国软件行业(尤其是船舶工业软件)的崛起和进步而努力学习,让学生具有更强的使命感。

  面向软件工程学科特点,我们共挖掘了10个思政元素:工匠精神和哈军工精神、终身学习与自我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用户至上与体验优化、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文化差异与国际化、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诚信与法律意识,分别对应相关教学内容和思政素材。

  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本课程以中国船舶工业的软件自主之路为案例,依托华为智能基座,讲述我国船舶工业如何从被国外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中突破,实现国内船舶工业软件的自主发展,并通过传授软件技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使学生从软件编程的认知层面上升到软件工程,逐步建立工程意识,为后期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展做好承上启下、有机衔接等工作。

  案例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将软件工程课程内容与SWEBOK知识体系深度融合,推进工程实践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作用,提升软件工程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软件工程能力。(2)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在“体悟践行”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主动发现、感悟、总结思政元素,并在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将这些体悟付诸实践,在软件工程实践中思想得到升华。

  课程思政案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

  依托已研发上线的数值水池虚拟试验系统软件,课程组采用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从教学资源、内容、方法、模式和评价途径五个维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软件工程基础课程。

  我们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1)基础知识讲授:通过讲授软件缺陷和测试,引入思政元素—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例如,讲授“软件设计与测试”的知识点时,结合数值水池虚拟试验的大量仿真计算算力需求,讲述软件设计应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优化软件性能,减少能源消耗,推动绿色软件开发,让学生认识到软件、算力、环保的关系。(2)结合案例分享:以数值水池项目研发为案例,引入思政元素—工匠精神和哈军工精神。例如,结合软件工程实践与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需求,讲述我国建设世界造船强国亟需研发新型自主可控的数值虚拟仿真软件,我校牵头实现了基于云计算+虚拟试验模式的新型数值水池数值计算服务集成环境,填补行业空白,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团队协作在软件研发中的重要性。(3)角色扮演和翻转课堂:课前让学生以测试工程师的角色,在数值水池虚拟试验系统V1.0中进行测试工作,让学生亲身感受思政元素—团队协作与沟通。例如,讲授“软件团队及结构”的内容时,结合数值水池项目开发过程,讲述软件开发团队沟通的频度、深度和广度对项目成功完成的重要性,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避免信息传递不畅,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述自己测试的全过程。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分析及反思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我们在《软件工程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初步的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如下:(1)结合本校的船舶特色项目案例,改变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学生可以在“学中感”、“感中悟”、“悟中做”、“做中学”,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思政元素培养了学生勇攀科技高峰的责任感和大国工匠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3)角色扮演和翻转课堂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知识点“活”起来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益于深入思考。

  针对前期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和总结:(1)学生主体性激发不够:思政教育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现有考核偏重技术指标,思政育人效果缺乏量化评估机制。团队项目中,对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软技能的评价标准较为模糊,应增设“团队贡献率”等评估维度,形成“技术+思政”双轨考核机制。

  《软件工程基础》的课程思政建设初见成效,但在深度融合、学生参与及科学评价方面仍需持续改进。未来应进一步与船海特色学科融合,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为培养德才兼备的软件工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潘海为)

责任编辑:王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