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确立了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原则,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解读了人类历史进步的密码。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呢?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客观的“历史法则”展开对历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在知识图谱、研究基点和思维范式上超越了人本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与批判性跃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并非线性的显现,而是呈现出从理论批判到理论发现再到理论超越的阶梯式演进过程。从《莱茵报》到《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展开集中批判,开启了唯物史观转向。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以现实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为基点,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从宗教批判、神学批判走向法的批判、政治批判,把批判的领域从“天国”降至“尘世”。在《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开始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论语境,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视域中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用“异化劳动”来解剖资产阶级社会经济,把历史描述为一个客观的运动过程,从此马克思的“历史”有了感性的逻辑起点。1845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用人的实践活动来定义历史,指出人可以通过能动性的发挥来推动社会变革。从而以唯物论为基础,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历史唯物主义法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准确清晰地表述了自己的实践观和历史观。1845年至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布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使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有了鲜明的价值指向。之后,随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等著作相继问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断被充实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开启了从“世界何以可能”到“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历史研究转向,展现出唯物史观的鲜明特质和丰富内涵。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把“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深入思考“社会”问题,从而确立唯物史观。马克思眼中的“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有生命的个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以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代替“无人身”的“自我意识”的自我运动,对历史的认知实现了从“理的逻辑”向“人的逻辑”转变,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探寻人的解放道路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最终形成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石是“实践”。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出场,使历史主体真正转向了现实物质世界,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便具有了“现实”维度,现实的人以及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点。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衣、食、住等生存需要的资料,人类历史发展最为本真的动力就在于实践活动,人可以通过实践的对象化活动改造自然世界、创建人类世界。历史的生成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从而用“实践”概念,实现从“解释世界”向“改造世界”的历史观范式转换,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理论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从而建构了唯物史观的第一对范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指明社会存在是一种对象化的存在,人的对象化活动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认为生产不是孤立的个人的生产,一定会产生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二者之间辩证统一。借由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和张力作用,马克思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规律”,找到社会制度变迁的现实根据与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勾勒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完整结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英雄史观,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将思想转变为现实力量的主体,是人民通过最基本的劳动实践活动创造历史,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人作为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真正的主人。当然,人作为自然性和超自然性、自在性与自为性的统一体,其创造性活动要受社会规律和客观条件的约束,“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看来,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共产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人联合体”就是唯物史观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到共产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会得到实现,人类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马克思认为全人类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是生产状况和交往状况促成的历史发展过程,共产主义就是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灭亡,必将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就成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大历史观深刻把握百年党史发展脉络和人类历史演变规律,强化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在鲜活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导下,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以及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建构国史党史军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用准确的数据、详实的资料、科学的分析、可信的结论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把握宣传导向,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强化各类媒体使命感责任感,提高党史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唯物史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口袋公园 扮美冰城2024/08/22
-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体怎么回事?2022/02/22
- 寒风中这一幕让人感慨:这才是青春的样子!
-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康泰粮库经理孙光亮接
- 潮头观澜丨这座主媒体中心,如何打造冬奥记
- 亲望亲好 邻望邻好——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
- 强军一席话丨军队要能打仗 打胜仗
- 习近平向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致口信
- 微视频丨逐梦冬奥
- 《改变中国的力量》之人民至上篇:美好生活
- 让文明新风充盈网络空间
- 未成年人检察概念曲《奉时光予你》
- 近110亿人次 “流动的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
- 新学期新传承|这座西北小城 在校园里播下诗意的种子
- 高端访谈丨专访马尔代夫总统穆伊兹
- 国际锐评丨中国外贸的“活水”从哪里来?
- 从安倍到李在明,日韩为何接连出现政治暴力事件
- 联合国机构:加沙地带近90%的人口被迫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