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理论频道 >> 要闻要论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时间:2023-09-18 13:55:46
作者:
编辑:郭丽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我们须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1.文明多样性是交流互鉴的前提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必须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多样性。

  尊重文明多样性,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与基石。当今世界有8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具特色。文明之间有同有异,混合而非单一,相互依存而非独往独来。每一种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交往和互动互融,都会在其内部结构上不同程度地留存其他文明的某些成分。

  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科学阐述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内涵。文明作为一个与野蛮、愚昧相对应的概念,是社会经济和人类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类文明多样性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的特点和方式,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世界文明的总体内容和价值,既是由各种文明中的共同价值组成的,又是由不同文明色彩纷呈的多样性予以丰富、融汇、促进和发展的。人类文明是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普遍性寓于多样性之中,多样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人类文明在多样性中存在,在多样性中发展,在多样性中前进。孟子云:“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正因文明多样而不同,世界才生机勃勃。

  2.在交流互鉴中凸显中华文明鲜明特性

  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一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本身就是交流互鉴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主权平等原则,始终站在国际道义的一边,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主张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并将继续为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合作共赢贡献中国力量。

  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交流互鉴要求尊重每一种文明的独特价值,尊重文明与特定民族和国家内在的关联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强调团结集中,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在历史变迁中形成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文明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在当今世界,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这些独特价值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历史性整体性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唯有如此,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把握突出特性、掌握精髓要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3.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我们一方面秉持开放态度,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另一方面,也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不断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五千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身就是“两个结合”所造就的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历史沉淀和现实观照转向未来发展,创新是必然选择、唯一选择。“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创新之路。“两个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地蕴含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继承是为了赓续历史文脉,发展是为了谱写时代华章,都为文明演进提供了不竭动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关键。强调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凸显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宽文明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才能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为此,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深入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4.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当今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由于各国文化交流的扩大,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改进,信息传输的快捷,各国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出现了加速融合的趋势。世界文明的精华不断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为整个人类所共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应广纳世界文明精华,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文明视野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一方面,伴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另一方面,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也使世界一切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赓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

  (作者:张军,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史教研部副主任)

24小时排行
1   “潜龙三号”将完成海上试验与验
2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
3   新华网评:用奋斗敲开幸福之门
4   我国制造业奋力由大到强 关键产
5   牢记总书记嘱托 以百倍热情加快
6   博鳌亚洲论坛关注中国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