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发布的《中国公益慈善数字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中国每年通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筹集到的善款已经从25.9亿元上升到了100亿元,占社会总捐赠额的比重不断上升。近三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
数字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表征,它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产生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于置身数字时代的人们来说,数字化早已不只是一种时尚,更成为一种习惯和理念。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网民高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4.4%,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网民达1.19亿,老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3.2%。中国数字化应用的大众化、普及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为企业传统生产活动赋能添翼,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方便与快捷,也为国家和社会治理带来方式与效率的巨大变革。
对于公益慈善事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同样重要。传统模式的公益慈善因现实场景受制于时空等因素,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丰富的网络空间资源和规模巨大的参与主体有助于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今天的公益慈善事业要想获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是必然的路径。如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数字化转型,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
事实上,近几年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已开始拥抱数字化。一些互联网企业通过实践探索以科技助力公益,创建了一批具有社会价值的公益平台;公益慈善组织也越来越重视利用数字化工具,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相关项目,以网络化的宣传手段扩大自身影响力;更多的公众开始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公益,积极奉献爱心。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公益慈善数字化将各界各方参与主体和亿万爱心人士连接在一起,形塑了全新的公益慈善生态。不仅如此,数字化还培育了公益慈善发展理念与实践模式的创新,催生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项目。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现出了公益慈善数字化转型所具有的无限潜力,为公益慈善事业注入了蓬勃活力。
当然,我国公益慈善数字化转型整体上起步不久,实践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面向未来,应当进一步凝聚共识,强化数字化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科技支撑作用,进而释放出更大的推动力,进一步连接爱心善意、延伸公益链条、放大公益效应。
推动公益慈善事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加强监督规范,为公益慈善事业数字化创新定规矩明规则。公益慈善组织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拥抱数字化潮流,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共创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公益。参与数字化建设的企业还须完善技术规范、强化平台责任,为共创数字公益慈善提供更强技术支撑。各方协同努力,必将促进中国公益慈善获得更强劲、更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郑功成,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农民“看稻选种” 绥化市北林区举办育种示范基地观摩会2022/09/20
- 港星遇袭被砍三刀急送医 砍完发现砍错了2022/09/03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体怎么回事?2022/02/22
- 寒风中这一幕让人感慨:这才是青春的样子!
-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康泰粮库经理孙光亮接
- 潮头观澜丨这座主媒体中心,如何打造冬奥记
- 亲望亲好 邻望邻好——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
- 强军一席话丨军队要能打仗 打胜仗
- 习近平向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致口信
- 微视频丨逐梦冬奥
- 《改变中国的力量》之人民至上篇:美好生活
- 测发周期缩短六天 长七A火箭是如何做到的
- 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将加快落地见效
- “金九银十”招聘季开启 稳就业再推新举措
- 冷空气接连南下推动换季 西南地区阴雨控场
- 部分持申根签证俄公民入境已被禁止
- 提前熄灯 延后供暖:欧洲绞尽脑汁应对能源危机
- 美国新奥尔良成"谋杀之都":2022年发生205起凶杀案
- 俄罗斯宇航员瓦列里·波利亚科夫去世 终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