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
实施“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修订科技进步法,科技人才评价加快“破四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科技体制改革利好不断,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如何进一步夯实制度根基,培厚创新沃土,激发科技人才活力?本刊特邀请三位代表委员就这一科技界热点问题进行对话。
嘉宾
袁亚湘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胜云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科技委副主任)
施大宁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主持人:记者 杨舒 崔兴毅 詹媛
1.优化体制机制,提高效能
主持人:过去一年,我国持续完善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实施机制,在项目申报评审、经费管理、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上都有所优化,您看到了怎样的变化?
袁亚湘:2021年,科技部启动“数学和应用研究”重点研究专项。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数学领域设立重点研究专项,而这个重点专项发布了“揭榜挂帅”榜单。榜单围绕卫星机电系统性能预测等重大应用场景,力争在解决相关制约技术发展的深层次数学问题方面取得突破。“揭榜挂帅”的实施,无疑将推动数学界与企业的合作,鼓励高水平数学家针对企业的具体问题解决“卡脖子”难题,将大大促进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破四唯”得到更多认可,相关部门和单位出台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措施;一些项目实现了经费包干制,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欢迎。
胡胜云:过去一年,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探索了职称评定、薪酬分配向为单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者倾斜的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同时,经费包干制带来的重大变化充分赋予科技团队自主权,大大推动创新工作的开展。以前经费一旦批复,项目都是固定的,在具体使用时较为不便。如今,项目执行是目标导向,项目负责人有权决定经费使用,确保把钱用在刀刃上。同时,在经费使用时,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提供后勤保障,科研人员得以全身心投入研制任务中。
施大宁:我们欣喜地看到,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和科研管理机制,构建“竞争出成果、解决真问题、聚集强团队”的良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注入新动能。在探索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方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破不立、有破有立”。例如,我校的一名副教授与企业合作,成功研发出用于智能手机屏幕打磨的固结磨料抛光垫,并大规模投产应用,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全球独家垄断。凭借这一突出成果,他在职称评审中获得高度认可,顺利晋升教授。认可并肯定每位教师在各自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果,是学校持续努力的方向。
2.营造创新生态,攻坚克难
主持人: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进一步激发科创活力,还需要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袁亚湘:在基础研究领域,如何营造一个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安心、潜心、舒心搞研究的环境至关重要。当前,科技工作者还会被一些繁文缛节影响,在许多评估、评比上仍然要花费很多精力,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等现象依然存在;在学科建设方面,难以直接应用的纯基础研究往往很难得到真正重视;在评价体系方面,算“工分”、比经费、数论文等过于重视数量的做法,不区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不区分学科领域的现象,都依然存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科学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胡胜云: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在航天事业中,许多科研项目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需要稳定的科研团队持之以恒地投身工作,大胆创新。航天企业应积极探索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分配体系及人才评价机制,不以学历、资历等标准论英雄,以能力水平为评价核心,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此外,在为人才争取重大项目锻炼机会的同时,要加强对科技人才家属的关爱,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帮助,让科技人员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
施大宁:高校肩负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使命,但在创新生态优化方面仍存在短板与不足。一是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效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反映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的成效评价体系还不健全;二是在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的同时,需要更好地找到“放”与“管”的平衡点,引导科研人员用好、用准、用足各类科研政策;三是部分重大科研项目对科研人员激励力度仍不够。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均可在间接费用中列支绩效且不设上限,但目前仍有部分科研项目未设间接费用,对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也无法列支。
3.建设科技强国,汇集众智
主持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对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袁亚湘:要遵循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一方面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另一方面立足国情、立足长远和全局,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在落实改革举措上,要稳妥推进,重大改革措施应组织专家组,充分听取不同意见。在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既要考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又要考虑学科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并重。
胡胜云:今年全国两会,我主要关注科技自立自强。要进一步发挥好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在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汇集众智,提高效率,助力我们快速掌握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迫切需要培树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打造完善的政策体系,科学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规划,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为推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努力。
施大宁:首先,要加快构建高效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研管理体系,优化重大科研任务管理模式,加强创新资源统筹,改进资源配置方式,最大限度集聚各方优势,形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整体合力;其次,要坚持以质量、绩效和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建立健全尊重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再次,要探索知识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采取更加灵活的薪酬制度,为潜心科研提供稳定保障。此外,还要深化科教融合,集中力量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基础性学科和紧缺型人才培养,面向未来涵养科技创新活力。
- 行政拘留5日!嫩江一台球厅在疫情防控期间违规经营2021/12/13
- 新春收获季 鲜菜俏四方2022/02/24
- 黄河岸边“文化村”里赛社火2022/03/05
-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2022/02/22
- 寒风中这一幕让人感慨:这才是青春的样子!
-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康泰粮库经理孙光亮接
- 潮头观澜丨这座主媒体中心,如何打造冬奥记
- 亲望亲好 邻望邻好——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
- 强军一席话丨军队要能打仗 打胜仗
- 习近平向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致口信
- 微视频丨逐梦冬奥
- 《改变中国的力量》之人民至上篇:美好生活
- 第1视点丨习近平: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如何出招发力?
- 港澳代表委员的新征程展望:融入国家发展
- 让2亿灵活就业者没有后顾之忧 权益应得到法律保护
- IMF:乌克兰危机已造成严重经济后果
- 沙特举办首届世界防务展 “中国军工”展团精彩亮相
- 伊拉克国民议会宣布重新开放总统候选人提名
- 每兆瓦时442欧元 西班牙电力价格将达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