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理论频道  >  要闻要论
搜 索
重塑动力机制 推动龙江工业振兴
2022-02-04 07:20: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孙浩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2月4日讯 去年,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龙江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压力及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的局面仍然存在。

  2022年黑龙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实施工业振兴计划,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业振兴停不得,工业高质量发展慢不得,龙江工业惟有立足老工业基地的“家底”,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主动作为、不懈奋斗、乘势而上,坚持创新战略引领,遵循工业化规律,把握工业运行特征,着力做到三个“重塑”,实现动力机制变革,才能消除短板、化茧成蝶、开拓前行,重振龙江工业雄风,走出一条质量更高、竞争力更强、主导产业优势更加释放的工业振兴之路。

  重塑解放思想、改革引领的工业振兴动力

  一是聚焦“五个打破”的开拓思路。我省要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把在工业振兴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聚焦到如何打破习惯思维、打破狭隘视野、打破条条框框、打破拿来主义、打破传统束缚上来,自觉从创新工业振兴机制来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打开眼界、拓宽思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破解龙江工业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发展质量不高、内生动力不足等矛盾和问题。

  二是提升“四个市场”的创新思维。我省要把推动工业振兴、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思维,凝聚到在补市场意识、扬市场功能、扶市场主体、强市场竞争力上不断“加码”,百舸争流、不进则退,要由过度依赖资源要素,向依靠高价值要素、高技术要素、先进管理要素等全要素的新发展动能转变,用全要素来更新全产业链招商图谱、补齐补强重点产业发展路径。

  三是确立“三个把式”的示范引领。在“十四五”时期,我省要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越是困难大,矛盾多,越要提倡“埋头苦干的真把式、雷厉风行的快把式、追求卓越的好把式”,摒弃那些“坐而论道的假把式、拖拖拉拉的软把式、弄虚作假的歪把式”,要通过深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培育好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好民营中小企业,重塑龙江工业推陈出新的振兴动力。

  重塑跳出局限、跳起摸高的工业振兴动力

  一是做到“三个跳出”。我省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东北振兴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创新工业振兴机制中,跳出传统思维定势,跳出条条框框限制,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在实施工业振兴计划中,敢于对标高标准,拿出敢于触及更高目标的勇气,对标全国工业发达地区,始终保持往前奔、向上冲的劲头。要树立全局性、开放性的新思维,着力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

  二是做好“四个剖析”。我省党员干部要围绕实施好工业振兴计划,剖析机遇在哪里,剖析位次是多少,剖析症结是什么,剖析信心从哪来,把结论、结果转化为工作承诺书、责任状,转化为发展思路、措施和经验。要把握好蕴含真金白银的政策叠加的有利契机,把高频次招商、快节奏调度当作工作常态,“跳”了就一定要摘到发展成果,用干事创业的高强度换来龙江工业振兴的加速度。

  三是做足“三个精益求精”。我省各级干部要在工业运行质量、效益最大化上下功夫,部署工作要精益求精,解决问题要精益求精,责任落实要精益求精。在新时代,简单粗放的工作作风已经被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所遗弃,要推出精细、精准、精确的政策“组合拳”,政策发力适度靠前,支持工业项目要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实现工业稳存量扩增量,用立足实际的“跳”、艰辛努力的“摸”,换来工业振兴的“高”。

  重塑激发潜能、由逆转正的工业振兴动力

  一是推动资源加工业强链。我省应利用独特的资源特色延伸其产业价值链,避开资源开发经济价值不足的短板,在石化、煤化工、石墨深加工、林下产品深加工、农副产品等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路径中,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大力提升新技术的研发升级,把水稻、玉米、肉类、乳品、大豆、果蔬打造成千亿级优势产业,把中药材、汉麻、食用菌、杂粮杂豆、渔业打造成百亿级特色产业。

  二是赋予传统产业新动能。我省应通过在研发体系、产业体系方面整合传统产业,发展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形成新动能;加快高新技术投入速度,快速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融合到传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升品牌价值,依靠创新把工业经济做新、做强、做优,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补齐老工业基地的短板。我省应针对长期存在的能源、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中产能过剩的问题,基于市场动态变化来延长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链,从旧的存量中挖掘新的增量,拿出硬招、打开局面,主动而为、扬长补短,拿出举措、干成项目,通过“助强扶小”等方式、促进工业补齐短板,把工业占比提高到三成以上,扭转“逆工业化”态势,沿工业化“正轨”加速前行,让工业基本盘在全省经济中发挥更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