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理论频道  >  龙江时评  >  论证龙江
搜 索
【地评线】龙江时评:将黑土保护龙江模式转化为龙江经验
2022-01-17 13:25: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调研视察黑土地,表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将黑土地保护利用作为打造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我省出台《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黑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定《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管理“田长制”工作方案》,严格规范土地利用和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进一步强化了黑土耕地保护的责任和监督机制。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省形成的黑土保护利用“龙江模式”,对于黑土核心区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把以技术为核心的“龙江模式”转变为集政策扶持、技术支撑、主体参与为一体的“龙江经验”,尚有文章可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从理顺生产关系破题着力提升黑土保护规模效应

  改革开放至今,实行40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充分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然而时至今日,就黑土地保护利用而言,这种生产关系弊端明显:黑土地保护利用需要大机械作业、集中水利设施建设和连片治理,而长期包产到户形成的每家每户“花花田”严重阻碍黑土保护工作大规模开展。与此同时,我省各地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在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作业服务模式、金融支持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农业生产托管为土地规模化经营走出了新路子,也为黑土地保护利用连片开展创造有利条件。2017年,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和水利部联合制定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提出到2030年,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实施黑土地保护面积2.5亿亩,基本覆盖主要黑土区耕地。2021年全省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超过2000万亩,但是与我省2025年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和“两区”黑土地保护利用全覆盖目标相比,仍显不足。因此建议在确保土地承包权基本稳定前提下,通过构建生产托管等新型生产关系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克服土地承包权带来的土地条块分割问题。

  从政策顶层设计入手充分调动农民主体积极性

  黑土地保护除了具有公益性、长期性和基础性之外,在经济学上还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下,农户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就当前而言,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处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态:政府主导,部分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大多数农民在观望。主要原因是农民没有从黑土地保护上获得直接利益,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当前的政策多是给了合作社、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老百姓没有捞到甜头,自然不愿参与。其次是认识问题,黑土地保护利用作用效果不能像使用化肥、农药那样在增产增收方面立见成效。除此之外,就黑土地保护工作任务量而言,我省有2.39亿亩耕地(除了1.56亿亩黑土耕地需要保护,其他耕地同样需要保护),单靠一些企业和合作社保护利用黑土地,难以保质保量完成黑土地保护任务。因此,建议从政策方面通过直接补贴给农民或者购买农民服务的形式,或者通过村委会把农民组织起来,让全体农民参与并从黑土地保护中获得直接效益,打一场由全体农民参与的黑土地保护利用之战才是符合当前形势的有力选择。

  从系统协同角度发力统筹推进黑土保护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东北黑土区是由自然林草生态系统,经过开垦逐步演变为人工农田生态系统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黑土地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和系统其他要素一体化保护治理。在制定黑土地保护路径时不能“就土护土”,要统筹考虑各生态要素,综合施策。需要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在黑土耕地数量保障和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实施阻控黑土地退化与障碍因子消减技术,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对于坡度范围8°~15°的黑土耕地,应考虑林草植被恢复。规划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带(网)方案,优化“林—田”景观格局,根据不同土壤侵蚀程度,构建不同网格的防护林网,减少黑土侵蚀。在三江平原区应合理规划水稻田分布,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工作上要从时空视角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资金有限,在时序上要优先考虑治理水土流失、风蚀水蚀,先保证黑土层数量不减少,同时避免侵蚀加剧造成黑土地不可恢复性损失。空间尺度上,要因地施策:针对西部风沙干旱区要注重防风固沙;中南部漫川漫岗丘陵地带要注重水土流失;东部要采取截水蓄水工程建设,注重排灌及生态退水措施、预防洪涝、控制地下水灌溉,减少径流导致面源污染。

  从强化创新条件出发全面提升黑土保护支撑能力

  首先,黑土地保护除了具有长期性、基础性和公益性之外,还有很强的经验性和地域性。因此,扎根于龙江的本土科研团队优势明显,要制定切实的政策激励发挥本土科研团队作用。其次,平台建设是创新支撑黑土地保护的重中之重。要着力把握国家新一轮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契机,通过整合省内科研力量,共同申请国家黑土保护利用实验室或国家工程中心。最后,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黑土地监测、评价、预警和指挥平台。通过对黑土地土壤指标、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等情况实施全天候、全覆盖监测,设立黑土地质量与生态风险预警值,构建黑土地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对东北地区黑土地的利用现状、质量、生态及变化、发展趋势、风险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和预警管理。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关乎“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历史重任,我们既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黑土地,还要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让其永远造福于人民。因此,需要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黑土保护利用工作。

  (作者:刘杰 作者系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王俊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