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理论频道  >  要闻要论
搜 索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2021-05-01 10:39:57 来源: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导语: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不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问题,言之有理工作室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为您解读。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新中国成立时,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我国处于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行列。到1978年,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规模仍有7.7亿。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至2012年,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9.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2年的39874元。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推动绝大部分人口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出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为持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镇人口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城镇人口占比不到11%,到1978年也不到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城镇化率继续提高的同时,城镇化质量也不断改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持续协调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不断优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区域分布更加均衡。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已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城镇就业机会匮乏。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城镇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提高到2012年的48.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国城镇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以上,2019年城镇就业人员达44247万人,占总就业人员比重达到57.1%。与此同时,劳动者工资水平较快增长。2012年到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达到9.9%,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0.86个百分点。

  人口素质实现质的飞跃

  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80%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1982年,全国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7.2%,2018年提高到29.3%。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知识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人力资源保障。

  健康水平逐步提高。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快速增长,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身体素质日益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事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几乎为空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姜继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