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素质显著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这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长期艰苦奋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时,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我国处于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行列。到1978年,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规模仍有7.7亿。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至2012年,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9.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2年的39874元。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推动绝大部分人口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出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为持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致力于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城镇化成果,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
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城镇人口占比不到11%,到1978年也不到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城镇化率继续提高的同时,城镇化质量也不断改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持续协调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不断优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区域分布更加均衡。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已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
在城镇化过程中创造更多就业,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城镇就业机会匮乏。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城镇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提高到2012年的48.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国城镇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以上,2019年城镇就业人员达44247万人,占总就业人员比重达到57.1%。与此同时,劳动者工资水平较快增长。2012年到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达到9.9%,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0.86个百分点。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3年,党中央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改革意见和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落地,将有力提高新市民融入城市的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人口素质实现质的飞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现代化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不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的过程。
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80%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1982年,全国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7.2%,2018年提高到29.3%。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知识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人力资源保障。
健康水平逐步提高。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快速增长,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身体素质日益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事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几乎为空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深层逻辑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能够广泛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不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大实践。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让全体人民携手迈入现代化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断迈出坚实步伐。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国家治理就有了坐镇中军帐的“帅”,现代化建设就有了坚强的“领航者”,亿万人民就有了众志成城的“主心骨”,就能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办好就业、教育、社保等民生实事,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践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就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这一优势保证我国能够在统筹兼顾中协调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的关系,在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在面临重大风险和挑战时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让14亿中国人民携手迈入现代化,是一项繁重、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全面参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人民日报》( 2021年04月02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