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前不久,“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主题宣传活动就来到这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地方。
先行先试挑战贫困
多种赋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从敢闯敢试到先行示范,深圳正在推出一系列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在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23平方公里的区域分布了212个产业园区,有超过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而在40年前,这里是一片空旷的烂泥塘。1980年,党和国家作出兴办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建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认为,当时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就是要挑战贫困、战胜贫困,要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40年来,经济特区在先行先试、挑战贫困、创造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改善城乡面貌以及进行改革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经验和成果。
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介绍,在40年新的起点上,深圳全力推动一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任务的落地实施。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等一系列前沿性的工作,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改革不停顿,今年3月,深圳又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提出实施“一网通办、智慧‘秒批’、精准服务”政务服务模式。利用科技赋能营商环境改革。不久前上线的平安智慧城市“i深圳”平台让市民办理各项证照不用再带证件了,实现了个人证件信息数字化流转。深圳推出的政务服务“免证办”,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居民身份证、不动产权证、营业执照等393项电子证照代替了实体证照,覆盖了市民、企业日常需要用到的95%以上证照。
“免证办”背后是政府业务系统与电子证照库信息实现了联通共享,大数据平台打破了政府机关原有的行政壁垒,重塑了政府的管理体系。“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带来近8000项服务事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办理,其中260项可以实时核验、自动审批,“秒批”成为深圳一张“金名片”。
现在,深圳正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抓手,从城市管理运行到百姓生产生活,大数据赋能的现代治理体系正在形成,推动着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正在改变着这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里人们的生活。
今年8月,深圳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目前已在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开始试点应用。在深圳市中心的路口,车流量虽然大,但通行顺畅。因为红绿灯时间的长短是根据实时车流量计算的,这个平安智慧交通系统将通行的车辆转化为一个个看得见的“数据”,再通过5G传输、AI计算,优化控制交通信号灯,实现了从过去车看灯、读秒数通行到现在灯看车、读车数放行。
在深圳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大数据同样改变着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这里接入了全市82套系统,汇集各部门100类业务数据,是一个能看、能用、能联动的智慧城市运行和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点开“明厨亮灶”监控系统,就可对全市近2万家200平方米以上的营业性餐饮机构的后厨一目了然。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刘佳晨介绍,深圳将智慧城市作为推动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市民三位一体的数字深圳,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样板城市。
在今年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显示,深圳继上年在重点城市排名居首后,今年又蝉联全国第一,连续两年居首位。
经济基础多元强劲
改革开放从未停步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在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正增长。22秒,这是如今深圳海关一个包裹的通关速度。上半年,深圳进出口贸易实现双增长,经济增速画出“V”形反转曲线。
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如何进一步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认为,这得益于一套纾困惠企政策“组合拳”。此外,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由市领导牵头,做好“链式服务”。这种联系不是挂名,而是要对上游下游清楚,每个产业不一样,“卡脖子”的地方也不一样,“卡”的程度也不一样。一企一策、一链一策,持续跟进,帮助这个链能够安全稳定。
改革开放是深圳的基因,也是跨越发展的密码。100多户,这是每天在深圳诞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数量。同时,国家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也在深圳启动,医药卫生、财政预算管理、土地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在前海,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等领域诞生的500多项创新制度在推动深港合作、服务内地和对外开放等方面成效显著,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介绍,这里正加快推出前海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方案,携手港澳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全球资源的配置功能,为大湾区建设不断提供新的有效支撑。
更高质量的改革引领更高水平的开放。在曾经炸山填海建港口的蛇口,一个20万吨级的5G全自动智慧码头已经部分投入使用。深圳开通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19条,通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外贸出口总额连续2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中国美国商会会长毕艾伦论认为,深圳拥有一个很多元的强劲的经济基础,这里有很多优秀科技企业共同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生态系统,让深圳非常有吸引力。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令人印象深刻,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固步自封。
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治理,面对疫情等全球不确定因素的种种挑战,深圳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跑出加速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个方面,创造出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也能够带动全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深圳的底色。从建市之初科技基础几乎为零,到如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40年来,深圳坚持走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基础创新、源头创新,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如今,超材料、基因测序、柔性显示等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水平。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汇集了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一批前沿性、前瞻性的科研团队和项目。一批科技巨头企业在深圳诞生成长。2019年,深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700多家,总量超过1.7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2万亿元。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深圳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平台。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推行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项目经理制等,探索国际创新合作新模式。光明科学城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刘胜介绍,科学城的建设主要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大湾区产业发展的需要,解决一些“卡脖子”的问题来进行突破。
源头创新不足曾是阻碍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这几年,深圳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制改革,以市场化的方式鼓励知识产权授权、技术转移。如今,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已引进或落地项目126个,走出了一条从跟随模仿式创新迈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的跃升之路。在广东首个重点实验室鹏城实验室,20多位院士齐聚于此,大湾区未来网络、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多项世界前沿技术取得研发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介绍,投入超过10亿这样规模的科学装置,从论证到实施到完成,快的是5到7年。而在深圳搞的云脑Ⅱ大科学装置,从开始论证到装机完成,仅需9个月。
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一年来,深圳不断通过法治规范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实施后,要求从重从严处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此外,深圳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措施减少近三分之二,在制造、金融等22个行业领域取消了准入限制。与此同时,政府服务也在不断优化。“深i企-精准服务企业”平台的推出让企业有困难时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职能部门。平台从3月份上线以来,已处理企业诉求几千件,几乎全部办结。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伟介绍,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双轮驱动的,未来深圳将会进一步探索科研的制度和人才的服务上的衔接,形成一个深港两地携手共进、共同服务于大湾区建设、共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崭新格局。
提升民生福祉
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漫步在深圳湾街头,随处可见的公园,成片绿地,美景与生态让人有些忘记身在繁华都市,而便达无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又让人能感受到身处现代化城市的各种便利。深圳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在建设高质量“民生幸福标杆”上,也不断探索创新,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要把我们内地建设好,让他们跑来我们这边才好。”当年的愿望如今正变为现实,现在,许多港澳台青年怀揣期待憧憬来到深圳,把这里作为职业发展的新起点。大湾区的东风正不遗余力帮他们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展望未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到2025年,深圳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深圳南头古城,这座承载1700年历史的文物古迹正焕发新生,作为粤东首府传承千年文脉,作为粤港源头留下城市记忆。古城的蝶变成为展现深圳发展、推动湾区融合的精彩绝伦的历史文化名片。
茅洲河治理前曾是深圳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河水质为劣Ⅴ类。如今沿河两岸草木茂盛,连片湿地孕育勃勃生机,绿道上往来休闲运动的人们,望着河道上不时飞过的白鹭,构成一幅美丽画卷。几年来,深圳市累计投入1200亿元,统筹推进茅洲河等为代表的重污染河流治理,牵引带动周边环境整体提升。
在深圳宝安一所今年新建成的小学校门外,家长们翘首以盼,等待着即将放学的孩子。这所学校1600多个学位中有55.5%都给了非深圳户籍学生。教育优先,不是一句空话。作为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深圳在保障来深建设者子女的受教育权益上,持续加力。五年时间里,深圳累计财政性教育投入达2800亿元,年均增长20%,总量及增幅均居广东省第一。180多所公办中小学改扩建,新增25万个学位。仅仅是今年9月开学季,深圳就新改扩建中小学59所,增加学位7.8万个。深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邱成瑜介绍,目前,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学位65%、公办学位的55%提供给了非本市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
保障民生,教育是其中一环。而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对深圳明确的战略定位之一,要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七大目标。面对这样的目标,深圳不断探索创新,提前布局。
不久前,燕罗社区健康中心正式功能升级,不仅有100张床位,而且打破了医康养多头管理的局面,第一次将中医药和养老深度融合,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补上重要一环。以前看病约不到号,还要改期。现在专家下到社区健康中心,市民们很方便。近年来,在深圳仅市区两级政府卫生投入超过1200亿元。2019年,深圳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54岁,比2015年提高0.8岁。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改和基层处处长李创介绍,深圳卫生健康改革,叫补短板强基层,重点让所有老百姓都能够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仅2019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就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9%;今年上半年,民生投入已经占到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改革领域越宽越深入,居民幸福指数全面提升。2020年深圳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250元,居全国首位。保障房供应不断加大,未来,深圳60%的房子由安居型商品房、人才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提供。
新时代赋予深圳新使命。深圳正作为国家“战略代表队”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率先冲刺。目前已从“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等五大方面制定百余项目标任务。
勇闯无人区,做好示范区。未来,国家将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推进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正如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分析的,有些经济特区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经济的概念,而是进入了创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探索实践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新阶段、新境界,在这方面继续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方正:筑巢引凤栖 园区添活力2021/10/29
-
C罗发文确认乔治娜怀上双胞胎 他已有4个孩子了2021/10/29
-
NBA球员年收入排名出炉 詹姆斯居首 前十名都有谁?2021/10/18
-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 “小”城市打造志愿
- 张庆伟:持续提升管理保护质量和水平 努力
- 哈尔滨市建立经营业户诚信管理机制 3次违
- @高考生!多所驻庆高校招生计划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间大庆天气“和风阵雨” 最高气温29
- 大庆孤儿保障再升级 最新政策走在全国前列
- 哈尔滨机场第二通道 迎宾路高架桥施工忙
- 首批"提速办"事项清单公布 失业登记3个工作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成效
- 走入香港中环湾仔绕道 看“大国建造”改善港岛民生
-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命运与共)
- 汇聚起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磅礴力量(和音)
-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245373039例
- 韩国首剂新冠疫苗接种率八成 下月起恢复日常生活
- 英国就渔业争端召见法国大使“要个解释”
- 业绩持续低迷 日本全日空将大规模裁员9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