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主持人 范思立
嘉宾
何建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盘和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夙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与法规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在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成立40年之际,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网络理论传播局)主办的“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开展实地调研。中国经济时报约请随行的专家就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新时代经济特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的使命担当等内容进行讨论。他们认为,经济特区的过去、今天、未来备受海内外关注,涉及社会关切的许多理论思考,值得进一步总结提炼,成为宝贵的精神力量。
经济特区引领促进全国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时报: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兴办经济特区,并取得辉煌成就。回眸深邃的历史,如何概括当初这一伟大创举?
何建华: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对于兴办经济特区这一伟大创举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和提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变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大胆试大胆闯”,学习借鉴港澳经验,利用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力量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在经济发展上“杀出一条血路来”。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创造并积累物质财富,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走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怪圈。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向贫困宣战,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以“先行先试”探索实践,积累经验,提供样板,为全国改革开放起到引领促进作用。
盘和林:经济特区的改革实践生动地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更要珍惜改革开放的局面,更要大声疾呼: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长期坚持这一基本国策。
经济特区在开创初期各种物质要素都是匮乏的,但是通过提供制度要素,就会把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各种要素聚集起来。制度要素是最关键和最稀缺的要素,其具有无法替代性。这对于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总结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反思其中的教训更弥足珍贵。经济特区应该用足政策空间,时刻走在深化改革的最前沿。但是,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的商事制度改革、负面清单改革等,均是从自由贸易区改革中拓展推行的,其实经济特区本来有相关的政策空间。
今天的经济特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但当年却是惊涛骇浪、暗藏凶险。直到今天,每每提到深圳等经济特区,便会闪现“为有牺牲多壮志”。改革者以敢于自我牺牲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成就了经济特区。这种精神让人振奋,使人鼓舞,而且这种精神在今天也丝毫没有过时。当前的改革开放重任并不轻松,更需要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王夙:中央当初决定设立特区,理论上争议极大,制度上无章可循,没有人知道“特区”这条路对不对,更不知道该怎么走。40年弹指一挥间,经济特区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时代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没有终结
中国经济时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进入新时代,经济特区将会承担哪些新的历史使命?
何建华:兴办经济特区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这一点毋庸置疑;先富起来的经济特区某种意义上已超越经济的范畴,进入了创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新时代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并没有终结,而是站在再出发新起点上,目标更高、使命更强、责任更大。
一是在促进自身发展上,应当在螺旋式上升、更高层面的改革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当下经济特区与内陆一些城市都面临共同发展难题,即包括资源套利型、投资拉动型、规模扩张型、人口红利型、债务资本型等模式,已不可能再获得高速发展时期的丰厚红利,这就要求经济特区切实转变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比如深圳,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未来的发展被赋予更重更大的光荣使命——“三步走”目标已明确: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五大战略”主攻方向已把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五个率先”施工图已绘就: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深圳经济特区创建40年来,从边陲小乡镇走向新移民集聚的魅力之城;从传统小渔村走向无数创业者梦想的动力之城;从昔日“逃港地”走向年轻人向往的活力之城;从单一农耕产业结构走向工业文明“湾区经济”的创新力之城;从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社会形态走向跻身世界第一城市方阵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从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就是在螺旋形上升基础上的新攀登。其他经济特区也都在谋划着“十四五”期间新发展蓝图,会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是在承担国家使命上,应当站高望远,自觉融入国家战略,发挥各自独特作用,为国家整体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已届“不惑之年”的经济特区成为多种国家发展战略使命任务叠加承载区域,将担负起新的、更高要求的国家使命。比如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新疆喀什与霍尔果斯推进西部开放,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促进香港、澳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海峡两岸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等,都与经济特区直接攸关。
比如,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应当进行深入的理论解读;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一样,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超越中低端、同质化,打造具有高级化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制度创新、服务业开放、产业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值得关注研究。
三是融入国际循环上,应当顺应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趋势,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一大创举,其本质特征就是对外开放,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经济特区应当继续成为排头兵。比如深圳,要站高望远,从“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高度,切实发挥好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功能定位,促进深港合作,更好服务香港繁荣稳定发展。香港是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深圳及其前海与香港深度合作,是在新一轮全球化中的重要抓手与实现路径。
经济全球化正在朝着区域化等方向演变,在未来多元主导的趋势下,我国未来的潜在市场在哪里?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无疑是首选标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对标世界最高形态的开放,就是要着力开拓东南亚市场,增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的经贸联系。
四是在实现创新发展上,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发挥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经济特区发展的现状,具备了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力量,应当在这方面先行先试,提供示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新时代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创新发展的方向只有一个,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一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开放发展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深圳为例,发展成就凝结着打工仔、外来妹、新移民、创业者的奋斗心血和勤劳汗水。经济特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率先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特区应当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从螺旋形上升的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以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禀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经济密度论英雄、以发展效益论英雄、以环境质量论英雄,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继续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走出一条新路”。新时代经济特区发展,应当像深圳一样,继续发扬“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拓荒牛精神”,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实干家。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全球化不确定性变局,必须顺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经济特区应当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着力在原创性技术、引领性创意设计以及国际化创新服务上下功夫,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着力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基础转型升级高级化,按照现代化分工、高科技支撑、大生产需求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全面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盘和林:经济特区没有终点,新时代应该继续“特”下去。
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最需要的就是制度创新。经济特区在法律授权的框架内进行制度性、法律性突破的改革空间还是很大的,这也是国家赋予经济特区的使命,经济特区今天最重要的使命并不是经济增长,而是制度创新,作为全国改革先行先试示范区。
经济特区要做区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领头羊。比如,汕头在新一轮的产业布局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充分发挥海港优势,将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作为主要动力,推动汕头与东南亚及国内沿海港口的资源、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具有汕头特色的产业合作区。海南应该在泛南海东盟国家经济圈寻找自己的位置,进行大胆探索。
产业始终是经济特区的根基和生命线。深圳经济发展到今天,他们仍在夯实产业,这就给汕头、珠海、厦门、海南经济特区以启示。没有产业谈制度改革、谈服务贸易,很容易导致空心化或者说改革没有根基。中央给予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非常优惠的政策和产业发展的政策空间,经济特区要将政策转化为落地的产业。
王夙:经济特区要继续夯实产业配套优势,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40年来,特区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应归功于发展制造业,涌现出了华为、中兴、格力、比亚迪等一批知名企业。
当前,有两种趋势可能会深刻影响全球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开展“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未来产业等规划,德国工业4.0等,日本的年度制造业白皮书等。这充分说明主流的经济国家都是充分重视制造业发展的。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技术革命兴起,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这些技术对于传统产业的赋能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会迅速拉大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
中国绝不能错过这一轮的发展机会。经济特区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产业配套优势已经形成,创新氛围浓厚,再加上无与伦比的政策灵活优势,需要代表中国制造业率先突围。
经济特区要继续秉持开放的心态。40年前设立特区时,就是希望为中国的发展打开一扇对外合作的大门。经济特区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使命,不仅用好了外资发展了经济,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一股“逆全球化”的趋势,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摩擦加剧,民粹主义兴起。作为维护世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部分国家对于中国还会不会保持对外开放存在观望的态度。我国坚定地表示,无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新时代扩大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承担历史使命责无旁贷。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方正:筑巢引凤栖 园区添活力2021/10/29
-
《长津湖》票房超《李焕英》 暂列中国影史榜第二2021/10/31
-
NBA球员年收入排名出炉 詹姆斯居首 前十名都有谁?2021/10/18
-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 “小”城市打造志愿
- 张庆伟:持续提升管理保护质量和水平 努力
- 哈尔滨市建立经营业户诚信管理机制 3次违
- @高考生!多所驻庆高校招生计划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间大庆天气“和风阵雨” 最高气温29
- 大庆孤儿保障再升级 最新政策走在全国前列
- 哈尔滨机场第二通道 迎宾路高架桥施工忙
- 首批"提速办"事项清单公布 失业登记3个工作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成效
- 走入香港中环湾仔绕道 看“大国建造”改善港岛民生
-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命运与共)
- 汇聚起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磅礴力量(和音)
- 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4594万例
- 庆祝中奥建交50周年音乐会在维也纳举行
- 利比亚联合军事委员会讨论外国武装撤出问题
- 也门临时首都亚丁发生爆炸 已致5人死亡30人受伤